「可持續」,並非僅僅出現於宣傳單張或鱔稿中的紙上談兵沉悶內容,而是可以是一種有型的反文化、反體制行為。像是始於 60 年代的嬉皮士運動,這些看似叛逆的文化現象,在對抗主流社會行為和思想的同時,也意外地為可持續時尚埋下了革命性的種子。

嬉皮士運動 (1960S)
在 60 年代,美國介入越戰,大量美國青年被派往越南參與越戰,在前線做無意義的流血犧牲,因此當時的美國年輕人變發起嬉皮士運動 (HIPPIE MOVEMENT),作為對於主流文化思想和價值的一次反抗。
那時的嬉皮士們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衣著文化,他們不僅以長髮和色彩鮮艷的服裝示人,而且更反對工業化量產服飾,推崇手工紮染、編織、刺繡等工藝,並將舊衣改造為表達反叛的符號,以一種「FLOWER POWER」的自然純粹表達對於戰爭的反抗。

龐克搖滾運動 1970S
70 年代的龐克搖滾文化起源於對當時主流音樂和社會的反抗,當中鼓勵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和批判,這種反抗精神不僅體現在音樂和時尚上,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而龐克搖滾時裝就強調一種「DIY 精神」——以撕裂的衣物、安全別針、鏈條、破舊的皮衣等元素為特色,強調反傳統、反美學的風格,像是透過安全別針、鉚釘撕裂舊 T-SHIRT、將垃圾袋改成裙裝,把日常物品轉化為具有個人風格的裝飾,藉著創意賦予廢棄物新生命,這種破壞美學不僅影響了無數獨立設計師品牌的設計方式,更啟發了當代升級再造(UPCYCLING)的設計手法。

反皮草運動 1990S
在 1990 年代,國際善待動物組織 (PETA) 組織了一場名為 ‘WE’D RATHER GO NAKED THAN WEAR FUR’ 的反皮草運動,透過激進抗議和名人代言,以及一系列具爭議性的廣告和名人合作,不但引起廣泛討論和關注,更成功地將反皮草的觀念帶入主流時尚圈。
因 PETA 激烈的宣傳活動,在 1994 年,CALVIN KLEIN 率先棄用皮草,引致不少品牌也跟隨他們的步伐開始抵制皮草,甚至禁止使用皮草材料。此運動及後更進一步催化了人造皮革技術創新,而這場反皮草運動亦告訴我們,消費者的團結絕對有能力改寫時裝產業的固有規則。

反血汗工廠運動 2000S
到了千禧至一零年代,隨著 FAST FASHION 品牌企業勢力日益壯大,人們也開始逐漸察覺到廉價快時尚背後的幕後工廠黑幕—— 血汗工廠裡的工人不但長工時、低工資,而且還經常被迫在惡劣和危險的環境下工作。
當時身處與世界各地的人不約而同地發起反對血汗工廠運動,希望能消除這類不人道的工廠,提高公眾對勞工權益關注的同時,亦能間接推動更公平和環保的服裝生產方式及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