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IS THE JANUARY OF FASHION” 是時尚界非常著名的金句,時裝周與新季度輪流登場,讓人翹首以待。儘管社交媒體的興起讓全球人類幾乎可以同步欣賞大部分品牌的新作,但這依然無礙時尚人對九月的熱切期盼,依然是 FASHION MONTH。
國際市場精彩,那麼香港呢?對於在港的時裝人,九月亦有另一番意義。因為香港貿易發展局每年九月會舉辦 CENTRESTAGE,讓眾多香港時裝品牌齊聚一堂,精彩連場的時裝展,營造出濃厚的時尚氣氛。另一個讓人期待的活動是 YDC,自首次舉辦以來已有 48 年歷史, 是不少時裝設計學生的夢想,形容為設計師的搖籃也絕不為過。
MING’S 邀請了 YDC 2025 冠軍得主 TIGER 接受訪問。
個子小小的她在訪問當日拖著龐大的行李箱,上氣不接下氣地急忙為模特兒公仔穿上拍攝所需的設計。工作人員在旁問:「你乘坐的士還是客貨車?」TIGER半開玩笑地回答:「地鐵!因為要儲錢!」在訪問中,當被問到她在港當設計師的優勢和挑戰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有優勢。」並列舉了多個正面對或即將面對的挑戰。困難重重卻沒打算放棄,「追夢」沒有實際行動的主張只是軟弱,而 TIGER 所做的正是實踐她在小時候埋藏的夢想,活像是個追夢的象形文字,人如其名,小小妮子真的是藏著一頭 TIGER。

YDC 2025 冠軍得主 TIGER
HELLO TIGER,可以先請你介紹一下自己嗎?
我是 TIGER,三年前在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畢業,現在是一個時裝設計師,跟我的另一半(他的名字也是 TIGER)有一個設計師品牌叫作 TIGERS TROLLING。
恭喜你在YDC上獲獎!可以分享一下獲獎感受嗎?
記得當時應該是如釋重負的感覺,就好像肩膊上的重擔可以暫時放下來,雖然那天過後,這些重擔又再回到肩膊上,繼續生活和工作。(為什麼是如釋重負?)有很多東西如就壓力、責任或他人的期望,還有心底覺得自己要對自己的設計負責任。
本身有預計過會獲獎嗎?
當然是想贏才去參加比賽,但我多數是抱著不去想「獎項」的心態,有時越在意就越容易走偏,所以我很「佛系」,用這個 心態去參加比賽,不要想太多,盡力做好自己的。這兩年間也曾參加過不少比賽去證明自己,同時也得到不少前輩的指點甚至認同,就是因為這兩年的努力,讓大家開始正視 TIGERS TROLLING。


該系列的創作靈感是什麼?又如何將這些元素轉化為設計?
主要是在香港街頭上一些十分市井的元素,如在廟街街頭上我看到覺得有失落感的東西,如鐵閘上的貼紙、粉紅色的霓虹燈、地上的衣架.⋯⋯ 這些我認為也是充滿失落感 ,亦有些是人勞動的瞬間,就像一個人拿著大包小包,這一切我也認為可用一種名為 “BOOTLEG” 的手法,即是常用在 STREETWEAR 中以「惡搞」方式致敬或二創。而這次我就想用街頭市井的物件去 BOOTLEG 高級時裝的設計。
既說要 BOOTLEG 高級時裝,我就直接採用了最經典的高級時裝設計,如 DIOR 的 BAR JACKET 和 HERMÈS 的 BIRKIN 手袋,全是一看就知道的經典設計。然後我把內衣褲套在 BIRKIN 上,BAR JACKET 的高低博設計是從勞動的瞬間中取靈感,外層的網是我在深水埗街頭撿回來的碎布,但合併起來,有一種恍如破舊的模特兒公仔。
能分享創作系列的過程嗎?
我們在出門時會看到清潔工人拿著一個垃圾膠袋,就是那個瞬間覺得有種高級時裝的感覺,於是便默默記錄下來;又試過在街頭見到一名清潔姐姐戴著一個很大的帽子,手上拿著一個水喉,對我而言又是一個很有高級時裝的畫面,這一切一切也很有趣。
生活上所有東西也是靈感,只是要看看如何轉化和利用。覺得設計最重要的是有趣,市面上實在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設計,跟別人鬥誇張的話,實在有太多人比你誇張。但如何找到一種有趣的事物呢?所指的有趣不一定是玩味,我所說的有趣可能是十分個人,而這個世界上的細節或用色 會讓你感到莫名的合口味,其實已是很有趣。


哪一位設計師你覺得他十分有趣?最欣賞那一個設計師?
有趣的應該是 DEMNA。若最欣賞的設計師,就應該是 RICK OWRNS 和 ALEXANDER MCQUEEN。以 RICK OWENS 為例,十分欣賞他的生意模式,忠於自己的設計,不需要妥協在任何的大公司,既可以交出到自己的設計,同時又可以維持到他的業務。
是什麼驅使你成為設計師?
整件事有點奇幻。小時候有人問我想做什麼時,就已經答 FASHION DESIGNER,但那時候對這個職業完全沒有概念,只是單純喜歡畫畫和漂亮的衣服。
到了中學時,VISUAL ART 無故被取消,加上大環境影響下,成為一個理科生,為了爭取好成績而埋首讀書,幾乎忘記了想當設計師這回事。畢業後當了文職一年,突然無故地勾起埋藏心底的夢想,然後便辭職再去進修時裝設計。


可以用三個形容詞形容你的設計風格嗎?
多元:不會困死在某個特定的風格,就如套用不同的主題,也會用我們的技巧和技術去完成設計。另外也希望設計可套用到不同的身形和性別上,即使人人有異,也可呈現到我們的風格。
TROLLING:就是玩味和 TIGER 式的幽默。
解構:解構不是指衣服的解構,而是解構傳統上對 COUTURE 的認知。
想做 COUTURE 還是想做 READY-TO-WEAR?
嗯⋯⋯ 前期可能會做一下訂製,再出推出READY-TO-WEAR。
你最想透過設計傳達什麼訊息?
透過時尚探討時尚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一個狀況或問題,例如曾在REDRESS參賽系列中想探討過度消費,於是就運用在街邊撿到的物件去製作該系列。想要透過設計引領大家去探討時尚問題或者引起共鳴。

可以透露下一步有什麼計劃嗎?
推出一個 FULL COLLECTION。
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就如剛剛所說,忠於自己同時又滿足到巿場所需。
你覺得香港設計師在市場上有什麼優勢?最大的挑戰又是什麼?
在香港沒有優勢,哈哈哈哈!說真的!挑戰則有很多,生產資源有限,成本亦相當高,租金與人工也昂貴,如果你要 MADE IN HONG KONG 的話,成本就會更高,這些都是很大的挑戰。另外,儘管巿面上有資助,但設計師競爭太大,讓新生代設計師就更加困難去爭那些資源的話,當然這也可促進行業競爭力,適者生存。
在香港當設計優勢不多,那麼是什麼驅使你走下去?
在香港從事設計固然有其挑戰,但走下去的原因是對時裝的信念和熱愛,讓我樂此不疲地投入這個行業。另外,在比賽中獲得成績,得到業界前輩的認可,更確信自己所選的道路是正確,當中所獲得的獎金,也成為支持我繼續創作下一個系列的重要資源。

由香港孕育的設計師有什麼特質?
回顧過往 YDC 的參賽系列,每年每個的參賽者也有他們各自的風格,覺得這是因為是香港文化融匯的地方,讓設計師可用不同的視覺去呈現各種風格。
每年有眾多新設計師,你會如何突圍而出?
沒有刻意突圍而出,一個系列應以設計或產品為先,從主題和本質出發,而不是把設計誇張化或者過多化,有時太貪心把很多想法呈現在同一個造型反而會弄巧反拙。如果每個設計師也以突圍而出的方式去設計,很容易造成一個不健康的風氣。
知道你跟男朋友也是設計師,你們會如何分工?
沒有刻意分工,但大家也有擅長的技能,如他較擅長 PAPER PATTERN,那他會較多時間處理紙上面的工序,那我就負責縫紉部分。然而的確根據設計而有變動,DEPENDS ON 當下的狀況。
IDEA 就大家也有貢獻,由於我跟他的審美很一致,所以很容易磨合,很少有衝突,更多的是如何做得更好,目的也是想為件事好。

市場上也有情侶檔的設計師,有考慮過合作設計嗎?
我們一直都是一起創作,這也是是我們的優勢,有時以男和女的視角去做同一件事,可以更加全面和看不同的角度。還有非常巧合,我跟他的名字也是 TIGER CHUNG,我們也想混淆大家,男 TIGER 和女 TIGER,幾有趣。
曾參加了兩次 YDC,為甚麼覺得會幫到你?
這確實是最大的一個平台,而且資源也十分充足,讓我接觸到業 界前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