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的概念源自於一種獨特的認同感——代表著一種與基於小眾興趣和視覺美學,藉此反映個人身份、理念、以及一種生活方式,更代表著一種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文化特質。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CORE」這種文化美學種子,早在80年代開始就開始萌芽。

1980S :「HARD-CORE」 龐克運動的開始
「CORE」這種文化美學早在 80 年代初已開始出現,在當時出現的「HARD-CORE」一詞原指某一運動的忠實追隨者 ,隨後不但出現了「HARD-CORE PUNK」(硬派龐克)運動,而且在80年代中期開始,衍生出更多以「-CORE」命名的音樂分支:如 HORRORCORE、NERDCORE、DARKCORE、DOOMCORE 等。這些詞彙不僅標誌著音樂類型,更是對某種文化與精神忠誠的彰顯。

1990S : 成為 HIP-HOP 文化子流派的形容詞
進入 90 年代,「-CORE」的概念開始延伸至 HIP-HOP 的子流派,衍生出HORRORCORE、NERDCORE、DARKCORE、DOOMCORE 等不同風格。這些分支展現了 HIP-HOP 音樂的多樣性與獨特性,讓「-CORE」逐步成為文化分類的詞彙。

2000S : 「-CORE」首次延伸至時裝領域
2002 年,美國加州樂團 EIGHTEEN VISIONS 首次創造出「FASHIONCORE」一詞。這個概念強調次文化的造型、視覺與美學,標誌著「-CORE」正式從音樂文化延伸至時裝領域,並開始成為一種視覺與身份的展演。

2010S : 首個大眾熟悉的「-CORE」風格?!(2013)
在 2013 年,終於出現了首個大眾熟悉的「-CORE」風格——「NORMCORE」,這一詞彙是由紐約潮流預測機構 K-HOLE所提出,它源自「NORMAL (普通)」和「HARDCORE (核心)」的結合,強調穿著的舒適和簡單,追求一種不刻意追求潮流和獨特性,並以普通、無特色的方式作為穿衣的基本概念。
K-HOLE 認為「NORMCORE」這詞彙指的是一種態度,而非著裝規範,其本意是「在平凡中尋求解脫」的態度,同時也是「反時尚」的一種。


對「-CORE」於風格應用的再次肯定 (2017)
時隔四年後,在戶外機能服飾大熱的年代,一位名為 JASON CHEN 的作家於《THE CUT》的文章中提出「GORPCORE」一詞彙,這個詞源自於「NORMCORE」並融合健行者常吃的零食「GORP」 (GOOD OL’ RAISINS AND PEANUTS),代表著戶外運動服飾融入於日常穿搭。
而「GORPCORE」一詞的出現,更奠定了「-CORE」在時裝界中的地位。


2020S : 從小眾文化演變成主流風格?
踏入 2020 年代,疫情封關加上以 TIKTOK 為首的短影片平台崛起,「-CORE」風格以#HASHTAG的形式迅速病毒式擴散。從 BLOKECORE 到 BALLETCORE,這些標籤不僅影響了年輕世代的穿衣造型,更自下而上地滲透進高級時裝界,形成百花齊放的美學浪潮。


Comments